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徐州当地美食心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徐州当地美食心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去徐州生活,那里的饮食怎么样?
谢谢悟空邀请。虽然不是徐州人,但是经常去徐州,个人感觉在徐州生活还是不错的,那里交通比较便利,飞机高铁都有,感觉从徐州去哪里都很方便。另外那里生活节奏也不快,房价也不高,生活成本不算高。具体到饮食方面,我有以下几点体会,不对的地方请徐州的朋友们指正哈:)
1、徐州虽然地处苏、鲁、豫、皖四省交界的地方,但是感觉饮食习惯更像山东,做菜风格更像是鲁菜的基础上加上了辣,偏辣偏咸,味道偏浓,一点都不像淮扬菜或者苏南菜的清淡和甜。所以呢,如果你是广东人或者浙江上海苏南一带的人,需要时间适应下,如果是其他地方的人基本没什么问题,很容易适应。
2、主食的话,米、面都有,但我感觉还是偏面食多一些,可能是河南和山东影响更大。
3、徐州特色小吃还是蛮多的,比如早上的sa汤、胡辣汤、烙馍、油茶、臭盐豆什么的我感觉都还不错,当然,包子油条豆浆大米粥羊肉汤也是有的,但没什么特点。另外徐州的那个地锅鸡、把子肉味道可以,去微山湖上也可以吃地道的渔家菜,都很棒的。当然最需要提一下的是沛县的狗肉,这个很有名,非常有名,刘邦就是徐州沛县人,他手下的大将樊哙就是个杀狗做狗肉的出身,所以你想啊,一道菜2千多年前就开始做了,能不好吃么。
徐州人为什么吃辣,徐州北面的枣庄,西面的淮北,南面的宿迁,淮安,东面的连云港都不吃辣?
老家睢宁,年近不惑,小时候舌头不能沾一点辣味。老人曰,能吃辣能当家,于是日日食辣,初食辣,舌如煎烤,于是狂食它物以淡之;后食辣,已如青菜一般。现长居外乡,身边不乏湘川之朋,其吃辣能力在吾眼中,不过尔尔。
吃辣与喝酒是一样的,拼的是胆量,拼的是意志,能吃辣都是三分先天条件加七分后天的锤炼所获得的。吃辣,符合徐州人的阳刚之气,符合徐州人的勇猛之风。那些说徐州人不能吃辣的,都不是纯粹的徐州人,也许是移民过来的,也许父母一方是通婚过来的,还没有完全熔入徐州的基因。[捂脸][捂脸][捂脸]
你是徐州哪里的?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对徐州不了解。我们这边就几乎没人喜欢吃辣。一般喜欢吃辣的都是穷地方,当然吃辣并不会导致穷。但是穷会导致人民喜欢吃辣,因为能多下饭。我们徐州很遗憾,不能吃辣,而且穷。
其实在外这么多年,什么四川,湖南都见过,这些辣度和徐州真不是一个量级的,一句话你们去体会,流传的能吃辣的一般都是辣嘴,徐州的辣是辣心。能吃辣,能当家!徐州娃娃从小就懂的道理,哈哈哈!
***《***》中,有哪些让人感到意外甚至震惊的情节?
在大众眼中,让《***》名声在外的,是里面惊世骇俗的***描写,其中以西门庆与潘金莲在葡萄架大战最为精彩。古代春宫画家、后世影人拍电影,这个场面常常有出现。
看《***》着眼于此,大多是少年人,对性有渴望、有幻想。其实,《***》最让人心心念念的倒是里面的人情与世俗,是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晚明社会的方方面面。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,是韩道国与王六儿。
王六儿是西门庆的***之一,但她与其他人不同,她有老公韩道国。韩道国知道她与西门庆有首尾,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夫妻俩都清楚,靠着西门庆有饭吃,因此与西门庆相好期间,王六儿给自己家争取了许多利益。夫妻俩形成了一个默契。这也算是咄咄怪事。
更怪的事,还在后面。王六儿不但与西门庆有首尾,与自己的小叔子也不干不净。有一次,两人正在偷情,被街坊邻居捉住,揪到街里示众。围观者有位老头,对他们大肆批判,似乎非常正义。有个人就突然怼上他,说:“你不是跟儿媳妇扒灰嘛?”老头听了,灰头土脸地走了。
在明朝,一般人偷情作奸,街坊邻居可依法将他们擒拿。这算是古典道德与法律的一种实践。不过,令人好奇的是在后面,按理来说,出了这种丑事,王六儿与韩道国应该离婚,但两人却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,此后还一起生活,算计西门家。果然是一家人就进一家门。
在《金梅瓶》之中,妇女改嫁之事甚多。李瓶儿、潘金莲、孟玉楼、庞春梅等都有改嫁的经历。这种大规模的改嫁描写,与史书所言的推崇“守贞”“饿死事小、守节事大”的道德规诫有点差异。
由此可见,“守贞”是朝廷所推崇,是希望民众遵守的道德戒律,但在民间社会,自有一种生态与道德规范。妇女改嫁的事情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。《***》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,它展现与二十四史截然不同的道德观与民众生活状态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州当地美食心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徐州当地美食心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