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北京当地美食糖油饼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北京当地美食糖油饼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正宗传统老北京油饼,小时候的味道,怎样才能做出来?
并不是北京人,以前也不知道油饼这种东西是北京的,最早是去北京旅游的时候,在胡同里见到过油饼,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看起来好像也不怎么好吃。
后来是在看《武林外传》的时候,李大嘴说“得把油饼炸了”,当时就很好奇,不知道油饼到底是什么,碰巧后来室友说他会做,结果做出来就是在北京看到的那种。
看起来不起眼,可吃起来还真挺不错的,室友是北京人,说这叫糖油饼。
北京好吃的早餐并不算多,像是艾窝窝、焦圈、豆汁儿、咸菜丝什么的,都不太好吃,炒肝儿之类的食物,很多外地人也不太能接受。
很多北漂刚开始到了北京吃早餐,就一脸无奈:你们北京人早上就吃这个啊。
糖油饼是为数不多的,老北京经典早点之一,现在倒也没那么常见了,而在以前,糖油饼可以说是北京最常见的早点之一,而且还不便宜。
凭票买东西的时候,一个糖油饼要八分钱加粮票,还是比较贵的。
厚厚的面饼,上面有一层焦香四溢是红糖,一口咬下去,外面的糖衣酥脆,里面的面饼柔软香甜满嘴都是香气,在北京,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早点了。
很遗憾。小时候为了节约粮食,也由于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很少吃油饼。那会儿我们家和我们家的邻居一般不吃早点。油饼一般当作早点。所以很少吃,更无法分辨小时候是啥味道。这真有点难为我这老头了。不过为了解谗老父特意炸过几次油饼。吃起来没啥感觉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。吃了并没有改善生活炖肉等美食的兴奋,更没有特别的味道让我难忘。那会老父炸油饼说面里要加明矾,加多少、怎么加、起啥作用都不知道。总感觉特费油,炸一次油饼全家一个月的(食油)定量基本就用完了。可能老父炸的油饼不具有鲜明的特色,所以我无法取得小时候的味道。上班了开始几年也不吃早点,在老伴的一再启发和规劝下才开始吃早点,一般是在上班的途中随便进一家早点铺,买一两个油饼弄一些水疙瘩丝或豆腐脑,或豆浆,或红豆粥就着,一顿早点就糊弄过去。有时买两个包子就不用吃油饼了。那会恰是地沟油横行之时。为加强防范就不吃油饼了。所以当时中年时候的味道也没获得。时到今日,仍然不知道小时候的油饼啥味道。近来***病毒肆虐,在家防疫老伴试炸了几次油饼。她说不错,我没啥感觉。不过她炸的糖油饼得到孩子们的赞扬。说好吃,她自己也说好吃。别的好说,就是早点小时候啥味道,无从知道。就知道炸油饼需要加明矾。后来听说炸油饼不许加明矾。那样唯一的记忆都没有了。正宗不正宗谁知道。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
突然间发现,现在有不少像吃的东西,玩的东西,悟的东西,不管是味道还是情怀,似乎与以前,与儿时的不一样了(不知您是否有感,反正我是有这种感觉)
记得儿时学校旁边的葱油饼,尽管手头不宽裕,每天放学总会去买一个,可能那就是种满足感吧;中学时期的早餐,晨光熹微,校门口就围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少年,依稀记得那时的葱油饼味道很美,包含着青涩,还有一丝酸甜,更重要的是街边贾人的别出心裁;大学时期,有个地方叫后街,暮色苍茫,校门口后街灯火通明,总有一阵勾人的香味吸引着吃货的味蕾,此时的油饼也许是一辈子最难忘记的。而回到现在,这时的油饼五味成杂,味道只有自己知道,也许这就是生活吧!
说了这么多,那小时候的味道怎样才能做得出来呢?其实上文学生时代里已经有了答案。
感悟: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味道,你现在寻找的儿时的味道,其实便是一种情怀,为什么学校周围的吃的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呢?怎样才能让其做出来让人难忘?有两点,一是生活,二是用心。何解?因为街边贾人要生活,所以他不得不把东西做得更好,这才有了我们小时候的味道。
油饼的做法网上千篇一律,***都可以学,只要用心,***都可以成为食神。
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,版权所有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当地美食糖油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北京当地美食糖油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